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审计理论与实践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现状与对策探析

作者:何俊    来源:    点击人数:   更新时间:2014-06-27 

    要:如何规范、科学、高效的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已成为高校内部控制的重要课题,而科研经费审计则是其重要手段和方式之一。本文从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出发,探讨科研经费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科研经费审计环境建设、内部控制建设、审计项目质量建设、效益评价体系建设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对策

随着科研经费在高等学校资金来源比重的逐年提升,如何建立健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监督约束机制,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实现对科研经费的规范、科学、高效管理,已成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要工作,这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高校科研经费现行管理模式及审计职能

按照《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规定》的要求,目前高校科研经费采取科研项目负责人课题制管理模式。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链条中,涉及的部门及各自职责如下(见表1):

1科研经费管理各部门职责

1405qb07135_250_00400.jpg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研经费审计重视不足,参与时间滞后

1.科研经费审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审计开展范围不够广泛, 并未作为审计常规工作普遍进行;同时高校审计部门作为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地位与权威性有限,独立性较弱,在科研经费审计过程中, 会受到科研项目相关利益者等各方力量的左右。

2.“课题制模式带来的经费认知误区。科研经费重申报、轻管理,普遍认为科研经费是项目负责人的个人经费,经费开支使用课题负责人自己说了算;另外除科研管理部门提取部分科研管理费用之外,学校对科研项目经费无直接使用权,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往往处于被动履职的状态。

3.科研经费审计基本以事后审计为主,一般在科研项目结题时介入,缺乏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全过程体系全内容科研经费审计模式未能得到实践推广。审计结果执行形同虚设,审计严肃性大打折扣。

()科研经费审计范围狭窄,审计方式单一

1.科研经费审签以财务审计为主,审计深度、广度不够,范围较为狭窄。审计内容侧重于对项目立项、预算批复、项目经费支出情况等的评价,停留在对科研经费支出合法、合规审计阶段。

2.科研经费审计方式主要为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以账务检查核实为主,未能开展内部控制和管理审计,无法实现审计方式转型。

()科研经费审计制度未成体系,缺乏评价依据

1.制度完善程度不高,标准缺失,对经费开支合理与否界定困难。国家对科研经费资金核算及管理等尚未出台具有统一性和宏观性的、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主要是按照项目经费下拨的各级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法规、学校内部管理办法等执行,由此造成审计实施过程缺乏指导性、操作性强的评价依据。 审计人员对经费支出内容的真实性、规范性、合理性无法判断。

2.效益评价指标缺乏,科研经费效益审计难以实施。对科研经费的效益审计主要包括技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现有的相关科研管理办法中对科研经费效益审计的表述相当有限,如要求审计重点评价研究成果的实质性贡献和作用,重点评价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国际影响”,无法作为审计依据进行评述、判断。

()科研经费审计力量单薄,审计能力有限

1.审计任务重、人员少,审计力量吃紧。在现有的科研经费事后审签模式下,审计人员都往往处于应付状态,若是进行全过程全体系全内容的科研经费审计,审计力量更加捉襟见肘。

2.科研项目相关专业知识匮乏,审计能力有限。审计人员由于专业素养、知识结构等原因,在对科研项目的深层次认知、与科研项目专业领域的有效沟通、对科研成果的专业判断等方面存在较大障碍, 并且这一障碍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三、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的应对措施

()审计环境建设

1.提高审计重视程度,营造外部环境。高校内部摒弃科研经费归课题负责人自己所有的错误认识,加大对科研经费管理宣传,增强科研经费审计重要性认识,促使项目负责人加强自我约束,树立正确的科研经费管理观念,营造健康的科研管理氛围;领导层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管理及审计工作,以会议宣讲、现场办公、文件下达、审计报告批示等形式,加强对科研经费审计的关注程度;科研经费管理相关部门应增强联动,建立科研经费审计联系会议制度,形成互相协调、沟通、依托、渗透的管理共同体,搭建和谐发展的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平台。

2.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夯实内部环境。高校应足额配备相关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充足的审计工作经费,为科研经费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给予充分保障;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熟知科研经费审计相关的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全面掌握科研管理知识,充分了解科研经费管理全部流程,并应具有对科研经费开支内容的知晓和鉴别能力。

()内部控制建设

1.建立系统完善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明确科研管理管理各环节的部门、人员在科研经费使用、 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及权限;建立健全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明确科研经费从预算编制、使用支出、结项决算等全过程的经费管理;建立健全科研经费全额成本核算制度,将挤占学校事业经费的科研支出划分出来,明确科研经费的实际成本,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建立健全科研经费考评制度,科学合理的衡量科研成本与科研成果的投入回报比,解决科研项目重数量轻质量、重申报轻管理的评价倾向。

2.建立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制度。建立科研经费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科研经费审计的关口前移;建立全内容科研经费审计制度,拓展科研经费审计范围,实现科研经费审计从传统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风险审计、绩效审计的有效转型;建立健全科研经费审计结果问责机制与审计监管长效机制。

()审计项目质量建设

1.科研经费管理情况。重点关注科研经费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科研项目的合同管理、执行是否规范,学校科研经费管理相关环节各部门及责任人的经费管理权限是否明确,科研经费是否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科研经费是否存在违反规定转拨、转移等情况;

2.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情况。重点关注预算编制是否准确真实、科学合理,内容是否全面完整,预算执行是否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调整预算是否合规,自筹经费或配套经费是否到位等情况。

3.科研经费使用情况。重点关注科研项目相关各类支出的真实性、 相关性、合规合法性。具体包括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各类支出比例是否合规、合理,科研经费成本核算单是否真实,费用界定是否准确,科研经费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违法违纪等情况;

4.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情况。重点审查科研经费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结题是否按规定验收、结题、结帐, 项目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项目所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何等;

5.科研资产管理情况。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两个方面。 重点关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是否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是否安全完整、其使用效率和效果如何等情况;关注对科研成果的管理和保护是否合法合规。

()效益评价体系建设

1.指标体系构建。主要包括项目结果的技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科研经费提供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衡量科研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开展科研经费审计,主要依据科研课题任务合同书中所明确的各项经济、技术及社会效益指标,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其中科研项目创造的利润、实现的产值、人才培养、论文发表数量、专利情况、获奖情况等,基本以定量分析为主。现场审计时应获取课题结题成果的相关数据,与任务合同书约定的目标相互比较后, 作出审计判断;定性描述一般会超出高校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范畴, 需要结合相关领域的专家意见,对效益性做出客观、准确的审计判断和审计评价。可结合实践,建立常规科研经费审计定量指标,如科研效益、资金使用率、科研经费节约率、成本效益率、成果应用率、课题耗时率、成果得奖率等,通过对相关指标的计算、对比、权衡,分析各课题组的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从中找出差异、发现问题、开展工作。

2.效益审计结果运用。充分运用科研经费效益审计结果,做好审计服务与监督。一是在项目预算编制科学、预算经费执行严谨的基础之一,对科研项目经费取得结余的科研人员进行奖励,既可有效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又调动了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积极性;二是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可促使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及时纠正, 同时针对性的提出审计建议,进一步促进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三是对于审计发现的违法违规的行为,应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Copyright © 2010 吉首大学审计处 邮编:416000
地址:湖南省吉首市人民南路120号吉首大学审计处
电话:0743-8227302 传真:0743-8564845